琢磨古妆和古装的“复原人”

时间: 2024-07-14 13:47:13 |   作者: 唇部


  王一帆是一名古代妆品的“复原人”。她复原妆品,是在翻阅典籍,或到博物馆当地考验查证的基础上,按照原本的材料、配方和手法,把古时候用来化妆的物品照原样呈现出来。2016年以来,从先秦到清末的化妆品,她复原了33种。

  2016年,王一帆从沈阳老家到上海,找了份课程研发的工作,教授中国传统的园艺、香道。她喜欢古代的胭脂、眉黛,但身边几乎没人感兴趣,所以,她常到各类美术馆去,希望能讲讲课,科普中国古代妆品的知识。她想运气好的话,也许会碰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激发某位听讲者的兴趣。她找到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她的工作内容,“我不收钱,能不能让我讲一下?”几番哀求,王一帆获得了试讲机会。她生怕观众理解不了,准备了很简单的内容。讲完后,审课的负责人坐在台下,告诉她:“你做这样的一个东西没前途。”

  关于她所做研究的价值,王一帆曾跟人仔细解释过:“中国古代化妆史是文化史中很小的一部分,复原古代妆品能推进文化史的研究。”听到这话的人又追问:“可是这跟我有啥关系?”这可能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于现代,无论是妆品、发饰还是服饰,从实用角度看,都不如当代产品。更何况,严格说来,这些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穿戴得好看了,只是锦上添花,研究得再多,也没太大意义。

  被质疑得多了,王一帆觉得孤立无援。如今好多了,这两年,“国潮”受热捧。2021年1月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汉服的市场和爱好者规模大增,有分析认为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可能即将突破100亿元;在大街小巷尤其在江南古镇,穿汉服出游已成寻常事。

  早有人照着古画古书上的样式,踩缝纫机做汉服;有人本是专业的化妆师,用妆容尝试再现古代美人样貌。记者还找到一个“复原小组”,大约成立于15年前,起初是类似兴趣爱好者的社团,现在已经注册成立了公司,成员有50多人,他们的专业方向涵盖了“复原界”的所有的领域。从发型、妆容,到衣服、鞋子,他们已完整复原了200多套中国古代装束。

  复原小组创始人刘帅喜欢汉服,自己考证史实,自己制作,并慢慢利用互联网汇集起一批分布在各领域的人:“学美术的,学服装的,学文博的,都能算‘科班出身’。”他们刚开始做原汁原味的古代装束时,几乎没人理解他们。很多人觉得,他们花大力气做出的衣服又穿不了,最多只能演演戏。当时普通人对于中国古代装束的信息,几乎都来源于影视剧,但舞台装、影视装往往做得较为粗糙简陋,很少有人想着去把它做成精品——是啊,做出来有什么用?

  他们收集资料,从文字和图像中尝试发现服饰的线索,辨别款式、分析结构、推断材质,再找材料和纹样,通过织、染、印、绣等工艺,缝制出成品汉服。因为没市场,传统工艺不受重视,有些原材料市面上找不到。为了还原古代服装的本来样貌,他们跟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布料厂定做,规定好织法和染法,当时用到的草木染、石染、扎染、绞缬等染法,后来不少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折腾下来,差不多半年,才能做出一件衣服,还不怎么能穿出门。“做出来,让大家看到,足够了。”复原小组的负责人之一胡晓说,“他们做的汉服,几乎就是市面上最贵的。”胡晓说,复原小组做衣服,会选用最贴近当时的材料和工艺,从里到外都是丝绸;冬天的棉衣,填充物都是丝绵,无论多少层,穿上只觉得轻,因为空气层多,保暖效果也好;他们甚至用真金白银做首饰,镶嵌宝石。即便制作费用如此高,“没太多考虑经济的问题。”胡晓说,复原小组核心成员大多是学艺术的学生,在他们看来,精雕细琢完成作品,把中国古代的审美体现出来,就是好的。

  他们图个自我满足,并不给自己的兴趣赋予特殊意义。“没有人背着几千年民间传统文化复兴的包袱。”说这话的人叫周方,她是复原小组里文史研究组的成员,从东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上海大学做博士后,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成员们相处的状态,相较于工作伙伴,更像是老朋友,“很少寒暄,也不聊情怀,有事说事。”周方说,若是非得聊初心或者愿景,“反倒觉得奇怪。”

  “我的工作有点像猜灯谜,绳上挂了无数盏灯,看不见尽头,然后你摘下来一个灯,猜到了答案,非常有成就感。”王一帆说,不用担心意义,在自己最喜欢的领域,能发现别人之前没发现的新东西,已经有趣极了。

  周方原本接受的是西式时尚服装的审美教育,学校里,中国古代服饰是颇为冷门的专业。她当过独立设计师,有过自己的工作室,设计现代服饰,也到欧洲等地实地学习过,但她突然有一天感到乏味了:“时尚背后,是一套冷冰冰的工业体系,游戏规则都是别人定的,每年的流行色、火爆的款式,总是金字塔顶端的几个品牌推动。”周方觉得,不能永远都做跟随者。

  绛灵(化名)是复原小组的化妆师之一。她最初的工作是医药销售,因为爱化妆和民间传统文化,她便专门去学习。但当时,没有人专门培训“汉服妆造”,即便模特身着汉服走秀场,脸上化的也是现代人的漂亮妆。绛灵从现代妆、影视妆做起,一边接新娘跟妆、广告拍摄等工作,一边了解各个朝代妆容特点,参考古画和陶俑,查资料确认胭脂颜色,慢慢自学,化“复原妆”。

  但有时候,有些中国古代的审美,并不被大众接受。复原小组常把复原好的中国古代装束造型拍成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模特的脸总是很白,有人评价像日本艺伎;有些妆容的眉毛是倒挂的,有人评价眉毛关乎运势,不能朝下。绛灵说,网上经常有评论说“丑”,刚开始她会解释,原本就不是为了漂亮才化的。

  “妆容方面,中国现在的审美受日韩影响比较大。”王一帆说。比如,现在化妆追求放大双眼的效果,但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女性可能不重眼妆,重眉妆,眼妆要弱化,单眼皮的美女更有韵味;再如,现在的化妆会倾向于让唇部显得丰满,甚至涂口红会超过唇部轮廓,但在我国古代美女似乎不以大嘴为美,更为克制;就美女的标准来说,现代审美偏好清晰的五官轮廓,以脸小为美,而中国的传统审美,反而要求线条圆润,气质温暖柔和。

  采访中,王一帆和胡晓都特意跟记者分享了选模特的故事。比如,王一帆为了拍“花木兰妆容”的视频,选的模特是跟花木兰性格和经历相似的,“花木兰未出阁就参军,回到家乡还是少女,神态有稚气,眼睛有故事。”胡晓说,“选模特要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饱满的感觉。”共同点是,选模特的标准,都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白”和“瘦”。

  在开始从事“复原事业”时,王一帆已经结婚了,丈夫是美术馆的雕塑师。在钱的问题上,成了家的她,考虑得要复杂些。为了“复原”,她讲课有时拿不到课时费,还要倒贴钱。她还要买书,要出差到外地考察,要买原材料。尝试做“古代化妆品”的实验初期,原材料耗费很大,一进家门,屋子里面肯定全是药物的味道。后来,因为本职工作太忙,没时间静心做“复原”研究,王一帆把工作也辞掉了。

  王一帆想过“知识变现”,把“复原事业”商业化。她曾与人合作,成立了一个企业,把“复原品”进行改良,生产现代人能用的化妆品。但公司的经营情况,很快和初始定位产生了偏差。现代化妆品主要的色素是氧化铁,借鉴古代妆品的制作理念,王一帆改进技术,在氧化铁外包裹一层植物提取物,优化上色效果,保证持妆时间,也能避免氧化铁和人体皮肤非间接接触,造成可能的伤害。这个技术比较新,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需要严控温度和原料数量,成本自然上涨,产品价格比同类高出不少。公司合伙人和投资人的意见是,层层压缩成本,最后放弃植物色素的理念。“这样的产品做出来,能够说是汉方的,是草本的,但不能称之为中国古代妆品改良的东西。”因为理念不同,去年年初,王一帆退出公司。

  理论上,“复原事业”的商业化是有前景的。比如,2012年起,复原小组开了自己的网店,售卖汉服。在保证高质量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如何把制作周期压缩到最短,这是他们最大的挑战。他们制作的汉服大多是用丝绸做的,卖得比较贵,一套少说也得上千元。记者查了一下,店铺内销量最高的款式,月销60件左右,胡晓觉得,卖得挺好。

  除了有自己的汉服品牌,找上门来的合作也多。记者从年初开始联系胡晓,却因他行程太满,采访在4月底才得以进行。小半年时间里,外界合作邀约不断,他参与录制了一档央视的综艺娱乐节目,一台湖南卫视的春晚,这个春天,洛阳博物馆和洛阳牡丹博物馆请他到场设计,将馆藏文物“复原”后,让模特穿着走上T台。前两年,复原小组“火”过一次,因为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广受好评的唐朝装束,其中一部分就源于他们的设计。

  也是从这两年起,“复原事业”开始得到更多的肯定。复原小组在各个社交平台都注册了账号,受众不再只是文博爱好者,最新的变化是,20岁及以下的学生占比显著提升。复原小组的作品发布后,“丑”的评论少了,惊叹者居多。

  绛灵还发现,近两年,高校对于包括复原妆容展示环节的讲座需求明显增多。之前的讲座邀请,大多只是讲讲汉服,讲古代妆容算个噱头,只要几个好看的小姑娘,拍拍照展示一下而已。现在很多讲座,听众们愿意认真了解中国各朝代服装发展的历史。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主动联络王一帆,请她到学校讲课,参与学校课题,还一起筹备了中国古代妆文化展。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博物馆,或者主动找资料。”胡晓说,想让他们的努力能把中国古代审美带给现代人,给现代人更多的灵感和自豪感,让民间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巩持平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