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9 10:00:32 | 作者: 增值服务
胭脂虫的传统收获方式 图片来自:JOSÉ ANTONIO DE ALZATE Y RAMÍREZ/PUBLIC DOMAIN)红色可能是最能引得人们食指大动的颜色,明亮的红色更是为覆盆子果酱、樱桃罐头、甘草糖和红丝绒蛋糕等食物增添了诱人的色彩。然而这些美食中的红色也许来源于一种虫子——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胭脂虫是一种长约5毫米的椭圆形蚧壳虫,人们会专门在仙人掌上养殖这种虫子,待它长大后,就能收获天然色素胭脂红(carmine)和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胭脂红经萃取提纯得到的主要成分)。几个世纪以来,食品、布料以及化妆品中的许多红色都来源于胭脂虫。胭脂红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中美洲的居民发现仙人掌上有时会长虫,如果用手捏走这些虫子,手上就会留下血红色的污渍。从此,人们开始尝试用胭脂虫为织物染色。到了16世纪,西班牙人被胭脂红染出的大胆明艳的颜色吸引,便记录下生产的全部过程,并运送了成吨的昆虫干回到欧洲,想以此取代当时欧洲地区广泛使用的单调染料。自此,胭脂虫体内的鲜红色像野火燎原般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它染红了宗教服饰,还出现在许多艺术名作中(比如伦勃朗的《犹太新娘》)。在当时,这种宝贵的红色染料甚至成了可与金银相媲美的珍贵商品。“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合成染料逐渐流行,胭脂红酸在纺织品和艺术品中的使用也慢慢地减少,”迪克·达普森(Dick Dapson)说道,他是美国生物染色协会(Biological Stain Commission,BSC)的生物医学染料化学家。但胭脂红酸仍然用于食品、药物和化妆品中。1967至200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逐渐批准胭脂虫提取物应用于多个领域,胭脂红酸及其衍生物至今仍在为各种酸奶、蛋糕、糖果、饮料和肉类等添上一抹美味的红色。纵观历史,胭脂红酸的需求量一直起起伏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低的合成色素兴起,导致胭脂红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又开始担忧合成色素是不是真的存在健康隐患——当时有些报道表示色素与儿童多动症相关联,还有一些细胞和动物研究表明某些色素可能会增加致癌风险,这最后导致一部分色素被禁用。因此,胭脂红酸等天然色素,又开始变得更受欢迎,达普森说道。
这两件作品中都使用了胭脂红(图片来自: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LEFT),RAPHAEL(RIGHT)/PUBLIC DOMAIN)合成色素目前仍大范围的应用于食品中。一方面,一些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一小部分人可能对胭脂红中残存的昆虫成分过敏。另一方面,受生产规模的限制,目前胭脂红酸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珍贵的胭脂虫如今,秘鲁是全球最大的胭脂虫生产国,其次是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以及西班牙加纳利群岛(Canary Islands)等地。数千年来,胭脂红的生产的全部过程并没有多大变化。工人首先会在仙人掌属的刺梨仙人掌(也叫胭脂树)上饲养这种昆虫,待它们长大后再晒干,并贩卖给加工厂。在工厂,这些胭脂虫会在磨粉器中磨成粉末,然后经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分离出胭脂虫体内最畅销的成分——胭脂红,其中含有50%~60%的胭脂红酸。这样生产出的胭脂红酸仅占胭脂虫身体干重的20%左右。也就是说,使用目前的生产模式,约7万只胭脂虫能晒出约450克的昆虫干,最终才能提纯出约90克的胭脂红酸。“问题就在于,胭脂虫寄生的仙人掌只在特定地区生长,而且无论是仙人掌还是胭脂虫,生长速度都很缓慢,”达普森说道。“虽然提取和纯化技术已改进,但昆虫养殖规模这个核心问题仍未解决。”能预见,全球对胭脂红的总体需求量仍将不断上涨,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全球需求。在秘鲁,每吨胭脂红的价格从2013年到2019年上涨了40%。最近,科学家希望能通过基因工程设计出成本更低、效率更加高、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项研究很可能就此改变胭脂红衍生物的生产范式。”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合成生物学家拉斯穆斯·J.N.弗兰森(Rasmus J.N.Frandsen)说道。生物合成近年来,代谢工程正在发挥慢慢的变大的作用。研究者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出一种可持续的方案来解决胭脂红酸的生产瓶颈。这种方案的核心是,通过调控微生物内部的代谢途径,来生物合成胭脂红酸,甚至将它改造出更好看的颜色,或是更好的生物活性。